将血

第九卷旌旗漫卷不须夸第七百四十三章争执

下,变得越来越骄横的将军们的控制力,远不如开国之君那般来轻易,其中涉及的,远非一句话两句话能够说明白的,而这种东西,也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于雄心勃勃的景帝来说,这十余年间,几乎每时每刻都能感受的到,自然不会听之任之,所以说,未雨绸缪,乃题中应有之意,只在早晚而已。

而如今枢密院与中书众臣吵的虽然是河中战事,其实根子上,就是这个了,武人与文臣之间的拖争,不在于对错,只在于权力多少而已,河中战事,甚或于说赵石赵柱国,不过是正好碰到了枪口上罢了。

中书省的大臣们虽多数还是就事论事,但隐隐间,却也有着借此时机,插手于军中任免大权的意思,这恰恰也是枢密院的大人们最难以忍受的

所以,情形就有些怪异了,两边意思差不多,都以为河中战事不应与金人多做纠缠,力保金人大军不得南下便是,换句话说,两边的不是各持己见,所持大意其实是一样的,严令赵石退兵回解州,好在今岁河洛之战时,保得大军后路不失。

但分歧之处在于,对于河中秦军偏师的处置上,中书诸臣以为,赵柱国有阵前抗令之嫌,应立即招其回京,交有司严查议罪等等,其实,若是在南唐,后周,甚至于金国,这样的建言很是平常,但大秦这里,却实属头一遭。

阵前换将,大秦开国百年,从未发生过,不说的远的。便说平蜀之战,大将军吴宁率军征蜀,致使十余万秦军困顿蜀中,损伤惨重,就算在那样一个时候。也没有换将之议,只是派了援军入蜀罢了,而议罪之时,也是在平蜀之战结束之后。

项庄舞剑志在沛公,这里没有一个是心思不够用怕,立马就有人想到,一旦赵柱国被召回京,此例便开,将来军前诸事,岂非便可任由他人指手画脚?

所以,此议一出,立即招致枢密院几位重臣的jī烈反驳,枢密副使种从端须发皆张,更是直斥提此建言的新晋中书shì郎王若辅书生之见,听之无益,事涉军务,诸命当出枢密云云,其实就差当面说,中书众臣,皆不谙军务,说的话都是废话了。

中书人是多了,在有些事上变得开始意见不一,很难再像从前般,政出如一,但在此事上,显然中书诸人已经商议过了的,只是由王若辅提出来而已,所以,即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