赘婿

第八二二章 焚风(二)

人能总结出个教训来。”

娟儿将情报默默地放在了一边。

饿鬼的事情已经盖棺,传过来的只能算是总结,这份情报后,便是各地少数可能有价值又可能只是热闹的花边新闻了,临安城中的状况,各个青楼茶肆间最为流行的讯息是一份,关于龙其飞的事情也在其间,宁毅看后将之扔到一边,结束了上午的第一项工作。

随后是关于治安体系的一场会议。

自去年出兵占领成都平原,华夏军治下的民众扩张何止百万。统治这样大的一片地方,不是有几万能打的军队就行,而在和登三县的几年里,虽然也培养了一部分的事务官,但终究还是不够用的。

过去的武朝,或者说整个儒家体系中,统治地方一直都是皇权不下县的玩法,这与封建社会的政治资源状况是相配套的。但对于华夏军来说,将地方完全归于乡绅已经不明智,这是因为华夏军的纲领融合了部分的民主思想,讲求民权与民智,但同时,打土豪分田地的做法,一样不适合眼前的状况。

在后世,经历了百年的屈辱,再加上《资本论》、马列这一系列颇为严谨的理论和纲领支持,到令得这种彻底的变革走出了一个相对稳定的框架来。在眼下,武朝阔气了两百年,屈辱不过十年,过于激进的手段很容易变成一场无法停止的狂欢,纵然不至于步入方腊的后尘,实际上也难以产生良好的结果,这一直是宁毅想要避免的。

而在眼下,华夏军关于“华夏”这一块的提法,要求人们变革自强,拥有自己的权力,捍卫自己的权力,但一时间,也无法被底层民众深刻理解。毕竟在过去的上千年,读书人扛起一切社会责任,苦哈哈们埋头工作就是深入人心的分工方式。令军队“自强”,可以用军法,令民众觉醒却无法强制,因此,“华夏”的提法固然能在小苍河那种艰难时期振奋人心,却很难在和平的西南成为推动一切的核心理念。

那么,在此时的西南,能够成为核心理念的到底是什么?宁毅选择的仍旧是契约精神。

将退役或是负伤的老兵调配到各个村落成为华夏军的代言人,制约各地乡绅的权力,将华夏军在和登三县推行的基本的人权与律法精神写成简单的条例,由这些老兵们监督执行,宁可让执法相对机械化,打击各地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