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棣重生土木堡

第二百章:加耗归公

运法中运军的运输费用,都要摊派给农民承担,不足的就要加征。”

“宣德五年,始定漕粮‘加耗则例’,即按地区的远近计算运费,随正粮加耗征收,由各地粮长征收,于兑粮时交给官军。”

“兑运法行至如今,大明上下两京一十三省大部皆已施行,但仍有相当地区是支运法与兑运法并行。”

“正统一朝,并未对漕法有任何改动,也没有对各地区到底行支运法还是兑运法有过明确规定,所以地方的漕运,眼下实在是混乱不堪!”

于谦说完这些,不住的摇头叹息。

看来问题很严重啊!

朱棣全听完,大致已经明白从自己上一世驾崩到现在这二十多年的时间,大明漕法的变化历程。

说实话,听得很闹心。

得亏这不是在天上,不然自己要恨不得马上投胎下来帮大明少走弯路,还好,老天给了这次机会。

支运法弊端甚大,尽管朱棣很不乐意承认,但事实就是如此。

于谦提到了要害,支运法虽然不摊派百姓,但却让百姓和运军每年来回走两趟,江南地区的,一来一回就要一年多。

至于兑运法,朱棣听着,也觉得问题不小。

宣德年间好圣孙施行的兑运法的好处,是让江南一带的老百姓直接将粮食交给负责各地区的粮长,再由粮长交给卫所,由卫所派出运军,全程运送到北京。

这样一来老百姓再也不用承担转运任务,不会因此而耽误农时,他们只需要根据里程付费就行了,如此一来军民双方都会感到方便。

但问题恰恰出在这里,也是如今河南的问题,有“加耗”的权利,也就导致地方一些本来地位不高的基层小吏,现在权利非常的大。

比如那些第一步负责征收漕粮的各地粮长,星罗棋布的遍布全国,这些人的官职非常低,甚至没有品级,但却掌控着数里之地的漕粮征收。

征多少,加多少,还不全是他们说了算?

从这些粮长,到地方河道衙门,甚至是京城中枢内的朝堂要员,一整条利益链的人都吃了这加耗的红利,那就根本没有停下来的时候。

毕竟,赚钱吗,谁还嫌弃赚的少?

现在到底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