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狂澜

第二百四十六章平蒙(一)

0匹战马,林镇伟又补充了一个约1000人的骑兵团,使“平蒙军”第二军的兵力扩充到7000多人。

就在“平蒙军”向外蒙挺进时,刘飞扬的现在的着眼点已不在如何取胜,他的神思已飞向善后事宜。拿下外蒙古不是问题,问题是拿下之后怎么办?如何能避免史上对北方草原时终不能真正控制、打败了一族又来了一族,无法建立一个稳定的、对中国有向心力的草原的宿命?中国历来有“马上得之,不可马上治之”的说法,无论是强汉还大唐,无论是文治还武功都不能使蒙古草原安定的统一在中国领土,除了草原民族入主中原。

刘飞扬考虑是蒙古民族与汉族格格不入吗?并非是。为什么历史上鲜卑、蒙古、满清入主中原然又融于汉?为什么满清能很好的控制藏、蒙、疆、壮、回等各少数民族?为什么这些少数愿意被其它少数控制,可就是不愿被汉族控制?

刘飞扬苦思后,对外蒙古和其它少数民族下了决心。一、对中国儒家文化用极大的包容性,中华文明是可以包容其它民族的。二、是某些蒙古族人或还是其它少数民族的一些人不愿意包容到中华民族这个大家庭中来。对这些人,光靠劝说及抚慰是不够的,文治须与武事为备。对那些铁了心要把自己变成异族的棋子、将立出去的人,不能心存仁厚,当以杀止杀,可换来一段时间的和平与稳定。三、移民。

满清与蒙古的《恰克图协定》及之前的一系列条约将中国内陆向外蒙移民成为不可能。因此,可能是地广人稀、对生活质量追求不高的缘故,外蒙古人有些懒(其实用“很懒”描述似乎更确切,但用“很懒”有民族歧视的嫌疑,故不用),当然也就很穷。所以即使有这么丰富的资源,蒙古人并没有富起来。此时外蒙古人口约有200万人,这一点跟内附后的内蒙古的蒙古族差别较大。所以占据了蒙古后,要想守住这么大的地方,不大量移民可不行。

外蒙古的生活资料集中在以蒙古族王公贵族等少数上层人士手中,他们占有大量的财富、牧场,过着醉生梦死的生活,当然不想改变现状。而没有知识文化、愚昧落后的牧民根本无法进行自我改造和生存,只能沦为奴隶。占有统治地位的蒙族上层之所以有这么强的独立倾向,是因为新政后的大清国无法再保证他们特权生活,这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