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狂澜

第二百三十七章 风起四川(二)

愤怒,遂舍近求远,于3月23日让远在武汉的岑春煊带兵入川应对,谕称:“湖广总督岑春煊,威望素著,前任四川总督,熟悉该省情形。着即前往四川,会同赵尔撰办理剿抚事宜。岑春煊向来勇于任事,不解劳瘁,即着由武汉,即刻启程,毋稍迟延。”

这个决议,是处理四川保路风潮过程中清庭最为明智的一次选择。朝廷之所以起用岑春煊入川,是因岑任四川总督期间,政绩卓著,于商民中颇有威望。川籍京官纷纷致电岑春煊,表达了对他入川的支持,希望岑春煊能力挽狂澜,“上纾朝廷之忧,下拯川民之厄。”因四川局势发展的方向超出立宪派的原来的计划范围,对于岑春煊的入川,重庆商民、团体更是屡次向其发出请求电文:“岑帅奉命入川,群情欢跃,······恳设法急解川危”,更有“川中父老子弟望公如慈母,仰公如云霓,无论如何必当力疾一行,以慰川民”的恳切之言。

但是赵尔丰在这个时候却极力反对岑春煊入川,以“岑并非地方官,身未到川而已先期发寄告示,指授机宜,并不与督臣会办”为由不予合作。赵尔撰之所以采取这样的态度,一来是出于私利,不愿落得王人文同样的下场,终被朝廷弃用;二来他也许存在侥幸心理,认为自己还有可能处理危机。

而在赴川途中的载方本就与岑春煊有政见和利益之分,加之此次岑领旨入川,而旨中又撇开载方不提,载方更是悻悻不安。

事态紧急之时,不但朝庭各机构没能协调一致商讨出稳妥的处理办法,即使得出权宜之计,派素有威望的岑春煊入川处理,也未能得到地方官员的支持。如此一来,平息四川武装起义,清庭丧失了最后一次机会。

各地纷纷起而响应成都起义,革命烈火迅速燃遍整个巴蜀大地。3月28日,由国民党成员建立的第一个革命政权——荣县军政府成立,为保路运动向何处去指明了发展方向。随后,四川各州县相继独立,建立军政府。赵尔撰在早期进行“改土归流”等少数民族改革政策时,虽政绩颇丰,对维护国家的统一和稳定作出了贡献,但其强硬政策也引发了少数民族人民的不解和反抗,加之上层阶级从中挑拨,此时又受同志军武装起义影响,遂之引发四川境内羌藏人民激烈的反清斗争。

大清帝国的统治在四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