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狂澜

第二百三十六章 风起四川(一)

到这个时候,事态并不是没有松动的可能。因为川籍在京官员以及大量御史开始纷纷上书言事,请求朝廷慎重;另一方面英国驻四川领事也电告京师公使馆,英国有关人士建议把川路列入支路范围,准予民间商办。

皇帝政启陷入犹豫之中,“对各省干路收归官办亦颇为疑虑”,“曾屡次谕交枢臣妥筹办法”。事处无计可筹之时,政启忽准内阁总理大臣拿出妥筹办理之方,以防酿成祸变,但此时的内阁更把责任推到盛宣怀一人身上,摆出无计可施的姿态。

督办铁路大臣载方、湖广总督岑春暄等大臣又接连上书弹劾赵尔撰督办不力,指责他“违抗朝旨,恫喝挟持,无所不有”。盛宣怀的幕僚周祖佑在谈到川督态度给四川保路运动带来的影响时说,“设当时行政长官稍加禁遏,当不至此。乃至护院(指王人文)畏其锋势,一味姑容,······致路事风潮至今尤未平静。”

赵尔撰面临着政治重压,事态的发展更加让他感到不安。

与此同时,争路争款风潮继续扩大,很快发展到140多个县,参加保路同志会的各地人士达数万人,成立同志会的县达64个。川汉铁路公司宜昌分公司的4万工人也举行了抗议,保路同志会成立20天后,会员名册已不下10万人。以至于当年秋冬之间,保路同志会遍布全川。四川总督赵尔撰惊呼“兵警弹压为难”。

局势进一步走向失控的边缘,朝庭已经得到各方面的呈报,巴蜀危急。

在边地历练多年的赵尔撰从来没有见到过如此势不可挡的民情。他试图进一步采取协商的手段,频与绅商首领接触,会商解决罢市罢课、抗粮抗捐问题,并表示“彼此须同心协力,大家商量。诚恐轻易决裂,反至不可收拾。我总当竭力维持”。

2月27日至3月4日,朝庭接连4次严饬赵尔撰使用强硬手段,但赵仍以兵力不足且士兵多系川籍、恐酿激变为由抗谕不遵。

3月1日,赵尔撰又两次会同成都将军玉崐等人要求内阁弹劾盛宣怀,并提醒朝庭:“现在大局如此,即不提出修改合同,已有万难履行之势。”

赵尔撰与王人文作为地方官员,对于情势的把握最为直观,向朝廷提出妥协主张,是十分必要和清醒的。但是朝庭的官员从全局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