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狂澜

第一百六十六章 甲午战争结束

时已处在清国水师的炮火之下,恐怕难以坚守多久了。更重要的是日本本土全在清国的台湾水师和北洋水师的攻击之下,如果在这种情况下还调走国内的部队,就等于把大门打开,让清国来攻。

日本天皇只得下令内阁,请求列强调停日清战争。

······

19日夜,光绪正和亲王、大臣商议辽东局势,一旦日军突破田庄台,京师前虽还有山海关,可山海关已无多少兵力,怕日军会长驱直入,直达京师城下。

甲午开战后被慈禧放出来,主持总理衙门的恭亲王奕,原先他就主张对外国屈服,10月初,奕亲自出面,请求英国联合美国和俄国共同调停中日战争。由于英、美、俄三国各有各的打算,英国于10月6日提出的调停建议没有获得任何结果。

10月下旬,日军侵入辽东,将战火烧入中国。清庭十分恐慌其“龙兴之地”遭到兵燹之灾,又转请美国驻华公使田贝出面调停。这时,美国政府认为对清政府进行讹诈的时机已到,表示愿意居间“调停”。由于急于求和,李鸿章在恭亲王同意下派遣了一个德国人,即担任天津税务司的德璀琳作为自己的代表到日本去探商议和的条件。但日本拒绝和他谈判,同时又通过美国人要求清政府派出“具有正式资格的全权委员”。

当时辽东战事连战连败,慈禧太后害怕日军进犯京津,便不顾光绪皇帝等人的反对,先指使奕委托田贝秘密向日本疏通,后于1894年11月2日正式派户部侍郎张荫桓、湖南巡抚邵友濂为全权大臣,并聘美国前国务卿科士达为顾问,赴日求和,当时日本联合舰队把北洋水师堵在威海卫内,并准备开始从山东荣成登陆,突袭北洋水师背后。由于军事上的胜利,它的侵略胃口非常大,气焰极为嚣张,它觉得使清政府无条件投降的机会还未到来,因此借口“全权不足”,将清政府的这两位求和代表侮辱一番,驱逐回国。

11月7日,赴日的代表张荫桓、邵友濂从日本登船回国,清庭让李鸿章亲自赴日谈判。就在李鸿章要赴行时,山东日军遭到新军的攻击,李鸿章停止了行程。

此后,清日双方战事互有胜负。在辽东,清军还是连败,旅顺失陷,日军两路突进。而在山东,日军大败,全军覆没。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