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农民大明星

第一千九百九十三章 《三国演义》

暴不仁、擅权于朝堂。

以袁绍、曹操等人组成的,关东十八路诸侯共同讨伐董卓,然而前锋孙坚在进军汜水关时被华雄击败,华雄不可一世,在潘凤等大将接连被华雄斩杀之时,关羽主动请缨前去战华雄,在温酒未冷却的极短时间内斩杀华雄,关羽从此名震诸侯。

众多大将都不敌华雄,被华雄一一斩杀,而关羽却在酒温还未冷的极短时间之内,就斩杀了华雄,可见关羽之勇猛。

但在真实的历史上却不是这样的,在真实的历史中,华雄是被孙坚斩杀的。孙坚击败了华雄大军,而不是《三国演义》中,孙坚被华雄大军击败。

《三国演义》这一改,孙坚不免显得委屈。

当然,《三国演义》虽有不少虚构的成分,但大的历史事件皆取之于史册,主要人物的性格、经历也基本符合史实。

总的来说,七分实,三分虚。

而很多虚构的成分都用在了,体现刘备一方人马的勇猛和智慧上,这主要是因为整部作品,自始至终都贯穿着“拥刘反曹”的思想倾向,也就是拥护刘备,反对曹操。

整部作品一直把蜀汉作为中心来描写,在刘备的仁君形象和诸葛亮的贤相形象上,着墨很多。

而曹操则有些不幸的成为了,蜀汉对立面的形象,曹操是奸雄的典型,也是暴君的象征。

曹操和刘备两人之间,在作者的笔下,为什么出现这样颇为明显的差距?

那是因为作者罗贯中当时所处的朝代乃元末明初,社会矛盾尖锐,农民起义此起彼伏,群雄割据,社会动荡不安,百姓流离,十分渴望幸福安定的生活。

罗贯中作为一名杂剧和话本作者,生活在社会底层,了解和熟悉人民的疾苦,期望社会稳定,百姓安居乐业,希望早日结束动荡造成的悲惨局面。

因而创作了《三国演义》这部作品,并且在作品中竖立了刘备的仁君形象,受百姓爱戴,借此表达人民群众拥护明君、向往和平和憎恶暴君、反对动乱的强烈愿望!

所以,《三国演义》有着颇为明显的,“拥刘反曹”的思想倾向。

但不管怎样,《三国演义》都是一部恢宏巨著,对后世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

李凡打印出来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