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零重生日常

第 224 章 纠结

差距,怎么不让人产生改变种植结构、耕作制度的想法?

要是稻改能推广开来,不仅能改善农民的生活,也会大大缓解新中国目前粮食紧张的困境。

从这个角度来说,这种改革措施的出发点绝对是很好的,而且也是很有创新和魄力的。

而且从理论上来说,选择进行旱改水、稻改的农田一般应该都是低洼易涝处,因为这些地方经常会被水浸泡,更适合种植水稻,而原来种植的山芋、高粱、玉米、黄豆、花生、旱稻等都不如水稻合适。

这种条件的土地在北方很多地区都普遍存在,所以旱改水或者说稻改的基础很大,而且如果成功的话,效果也应当是惊人的。

符合旱改水条件的各省都经过了小范围的试点,确认有效之后,中央和□□才发布了相关文件,指示各地符合要求的都予以推广。

这些符合要求的地区,基本上就是淮河以北地区。

推广稻改的配套行动就是进行农田水利建设,保证即使是天旱的时候,这些水稻仍旧能够得到充足的水源供应。

中央文件也强调要利用一切可能利用的水源,增加水稻的种植面积。

打井、挖沟、开渠等等,都为实现稻改做保障。

从这个角度来说,政府也不是一拍脑袋就做决定,而是有了周全配套的整体计划。但是,计划和实践之间,永远是有距离的。甚至有时候会隔着鸿沟……

这也是今天老荆一在强调要打更多的井时,姚软枝才突然想到的——国庆农场要打那么多井,与定淮市是淮北地区最容易发生旱灾的地方有密切关系。

在姚软枝的记忆里,淮省上下对稻改非常重视,稻改和兴修水利都成为政治任务,以至于明明对农业生产造成了极大的影响,基层干部仍旧不得不将绝大部分劳动力投入其中,所以发生旱灾之后,淮省饥荒程度极其严重,非正常人口死亡数高居全国之首。

关于三年饥荒中国到底死了多少人,这一直是一个谜。

后来的研究者对此各执一词,答案从一千多万到四千多万,莫衷一是。

但不管是一千多万还是四千多万,这些看起来冷冰冰的数字,每一个后面代表的都是一条活生生的生命,是那些几千年来一直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