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武皇第一女官

第 221 章 两相心平气和的第一次会谈

了。此时还是第一回与王神玉庄然致歉:“方才天后之前,我以出身指于王相,实是狭隘偏私了。”

在刘仁轨看来,太原王氏出身之人,能做到本身不出错,就已经不容易了。

他感慨道:“如今朝中王相这种恪守律法之人少,多有朝臣借口荒灾之事,便侵占百姓熟田。”

还是那句话,在许多官员看来:百姓日子过不下去了,先卖田再卖儿卖女,这是侵占吗?这是救苦救难啊。

至于为什么他们看上的良田,那百姓日子‘忽然就过不下去了’,他们自然也是‘不知情’的。

两位宰相边走边说,难得气氛平和,以至于殿门外的严承财都揉了揉眼睛。

这是刘相和王相吗?

两人穿过宫道上的门户,刘仁轨继续道:“就算有些朝臣对朝廷律法还有所畏惧,不会侵占田亩,但也会广置宅院、庄园、商铺,为子孙计。”毕竟官员多占地是违律的,但买些房产(只要不逾制)是不违法的。

说到这儿,刘仁轨也实在有些好奇:“但听闻王相,从不置产?”

世家人口众多,也分支分房,一族中各房产业自贫富有别。以王神玉此时的官高位重,若要置产,都不用他去勒索,多的是人愿意主动献宅或是低价卖宅,必是能拿到京城最好的宅院,京郊最好的田庄。

这些都是可以传于子孙的。

他们世家最重的,不就是传承吗?

刘仁轨当时在百济听闻王神玉在做‘宰相第一人’,立时就心急如焚想赶回来——除了对王神玉这人‘懒怠’的担忧外,自然也有对他出身的考量。

然而回京后仔细打听过,听闻王相这些年,虽个人作风是‘万般讲究细致’,但却没有大笔置产。

刘仁轨是个直接的人,今日就问了出来。

王神玉也不避讳回答:“刘相知我是杜相的弟子。”

他望向太极宫的方向,很淡然道:“杜师忧勤一世,年方不惑而拜相、得封莱国公,后因病不过四十六岁便仙逝,先帝追封大司空。”

“但莱国公府今又何在?子孙不肖尽数荡覆。”

“如刘相所说,我也好,王氏其余子孙也罢,生来路已经比旁人平坦——自幼衣食优渥,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