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我重生成了朱允炆

第一千一百三十七章 火铳军,三段劈枪

等人都知道,解缙、杨士奇等人也清楚,卫所制是存在缺陷的,这个缺陷就是太过固定,太过死板,当爹的能打仗,当儿子的未必能啊,比如李文忠、李文忠他儿子,常遇春,常遇春他儿子……

将门尚且出点李景隆、常茂之流,何况是寻常百姓。卫所在洪武时期没多少关系,大家都经历过战争,可当第一代、第二代军士老了,退了,儿子、孙子接班了,那怎么搞?

卫所的战斗力关键在于军士,军士的战斗力在哪里?卫所制给不了源源不断的战力,唯有募兵制可行。

但卫所制与军屯制绑在一起,朝廷并不能一刀切,直接废掉卫所制全面推行募兵制,只能在卫所制的基础上变革,引入募兵制作为补充,一步步过渡,求稳,最终演变为完全的募兵制。

毕竟,新军之策,几次征战,大阅兵,都极大提升了军士与军士家眷的地位,当兵参军是光荣事,且新军政策吸引力足够强,募兵也可以获得稳健的兵源。

军制革新,依据在路上。

无论众人怎么想,无论文臣武将如何猜测,此时此刻的民兵方阵是骄傲的,他们曾经作为大军的后勤民兵,帮助大军运输了无数的粮食,衣物、马草、燃料等等,有时走在军队前面,有时跟在军队后面,保障着大军行进与物资供应。

民兵方阵,赢得了无数百姓的欢呼,因为他们中很多人都曾经有过这样的徭役,尤其是洪武年间,多少次征战,哪一次征战背后没有民兵在推粮食,在扛马草?

后世小推车推出了个大战役,但在大明,在古代,任何一场战斗,可都是推车推出来的啊。抛开民心的成分不论,也抛开胜负不说,要打战争,是离不开百姓支持的,大阅兵给他们四个方阵,是完全立得住的。

无数百姓看着民兵方阵,发出了震天的欢呼声,他们看到了自己的影子,看到了属于一个集体的荣耀。

当民兵方阵走过之后,远处的阅兵通道上隔着老远,才走出军士来。

这种留白,似是一种缓冲,平息情绪。

但实际上,这是一种转折,是冷兵器与热火器的转折。

之前的一个个阅兵方阵,无一例外,都可以归属为冷兵器类。但此时此刻正在走来的,却是火器方阵。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