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我重生成了朱允炆

第六百八十二章 领土意识,山河篇章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需要说明一点的是,“平天下”在这里不是动词,而是一个状态,所谓的和谐,天下太平,也就是修身齐家治国的结果。

在儒家教育中,缺乏对领土的主张,别看嚷嚷着什么“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但这句话是出自《北山》,内容是埋怨王分配的活太多了,干都干不完,是底层对王的控诉与呐喊。

它的宗旨不是宣传领土扩张,是说,这土地都是王的,跑哪里都需种地啊,逃都逃不掉,四海都是他的,我能跑哪里去啊?

这句话根本不足以成为教育学子领土意识的话,至于汉代的“宜悬头槀街蛮夷邸间,以示万里。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的话,那是用来夸耀功绩的,是表明态度的,不是用来主张领土的。

朱允炆有些明白被后世史学家夸赞的朱瞻基为什么放弃辽阔的奴儿干都司了,除了那些史学家嚷嚷的节省军资,天气寒冷,不好防守,人口稀少,价值不高等等之外,最核心的他们都没有说,因为朱瞻基没有领土意识,没有作为大一统国家的版图意识!

一寸江山一寸血,守得住要守,守不住也得守!

天冷可以穿衣,不好防守可以建城,人口稀少可以迁移,军资不够可以运输,钱不够,成本过高?

拿成本来衡量领土?

这如果在后世有人说沙漠或大海或森林或高山没用,管也管不过来,也不适宜人居住,还不好防守,成本很高,还经常有自然灾害,应该放弃这一片领土,信不信会被所有国人的口水淹死!

朱瞻基丢掉了奴儿干都司,也可以说他亲手扎破了大明的肾脏,日后的大明朝就如同被卖了一颗肾一样,没多少气力地活着,坐着的时候看不出来虚弱,也能活动下,就是虚得很。

如果不是有一些命硬的家伙当了梁柱,大厦早就倾倒了。

丢一片领土,不是朱瞻基一个人的耻辱,回顾历史总可以发现相似之处,像是汉唐,巅峰时期的领土是多广袤,可坚持不了几年,就萎缩了许多,这其中大部分是被动丢掉领土的。

儒家的领土意识是不够强的,官员与军士的领土意识也是不够鲜明的,他们接受更多的是使命,是职责。“人在城在”是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