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我重生成了朱允炆

第四百五十章 不是我打的,是他打的

食当俸禄发,现在朝廷与全国各地衙门改行发钱钞了,地方上也是钱钞缴税了,那吃饭问题怎么解决?

手里没粮食,朝廷也慌不是。

解决问题的方法也很简单,即每年夏税秋税交过之后,由官府出面,给出官价来收购粮食,留一部分给本地官员吃饭,一部分存入赈灾仓库,如果还有多余的,那就以漕运或陆运方式,解送京师,边关等地。

粮仓就是朝廷控制粮价的压舱石,而大明一切物价,基本上都是向粮食看齐的,这一点与后世也差不多。

可问题是,官价往往是底价,而商人给出的价,很可能比官价要高一些。

比如在京师,朝廷收购稻米的官价是一两银子二石米,如果商人每两石米给多添几十文钱,那百姓明显更愿意卖给商人。

在这种情况下,商人凭借着庞大的财力,手中握着的粮食未必比朝廷的少。而一旦粮食被朝廷之外的力量垄断,那问题就有些可怕了。

到时候商人完全可以凭借着手中握着的粮食,向朝廷索要更多的权利,甚至是威胁朝廷在地方上的统治,若是他们有规模、有计划的囤货居奇,存粮不出,导致粮价飞涨,那还得打一场经济保卫战。

从胡氏粮行来看,现在想要在地方上想要垄断粮食资源的,还不是商人,而是官员与商人,也可以直接说是官员。

这些官员恐怕也只是想捞点钱,得点好处,逍遥快活,但无论是官,还是商,朱允炆都不允许出现垄断,

真正能在大明做到垄断的,只能是朝廷!

胡氏粮行的问题是小,但背后牵涉的事情可不简单。

身为帝王,自然不能只盯着新米与陈米的表象,还需要看到这些表象背后的复杂博弈。

出乎意料之外,胡忻并没有亲自出马,只是派遣了自己的心腹陈凯前来处置,处置的办法也很粗暴,一律抓起来,但凡有违背者,以谋逆罪论处。

陈凯很嚣张,只不过还有比他更嚣张的,那就是薛夏,这个安全局指挥同知很称职,在朱允炆的默许下,一个人就将一群人给收拾了。

安全局大人物打几个地方的衙役,那还不是手到擒来,一片哀鸿,遍地狼藉。

直到这个时候,看热闹的人也开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