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我重生成了朱允炆

第三百九十五章 不愚昧的常百业

常百业知自己失态,自责道:“让两位叔叔笑话了,百业还是年轻,心性不够,没有做到喜怒不形于色。”

虽经历了许多,常百业自认心性了得,但面对常家数百年基业,还是有些急切。

从发现煤矿山,到确定储量,再到是否适合开采、运输,这不是三两天可以搞定的事。

常百业镇定下来,提醒道:“忻州黄家的局面绝不能落在我们常家,无论适不适合开采运输,常家都需要将地契拿到手,而且需要是绝契,不可有半点差池。”

常绍主动请命道:“大管事,阳曲我熟悉,与那里的知县打过几次交道,那下地契应不是问题。”

“那就辛苦十二叔走一趟。”

常百业施礼道。

常绍避开,还礼之后便先走出了房门。

常晋给常百业添了茶水,道:“太原这边煤矿山应是不少,前几日榆次那边也传来了好消息,若我们顺利拿下榆次、阳曲的煤矿,便可在这太原站稳脚跟。只是这运输问题,还需提早谋划……”

常百业重重地点了点头。

阳曲与榆次都有水利可用,但有一个无法解决的问题,即枯水期走船困难。而且山西船业并不发达,船只有限。

由此,想要解决煤炭运输的问题,还必须要有一支骆驼队。

常百业也想弄马车队,可这年头一匹马的价格足够寻常百姓之家吃几十年的了,马都是宝,平日里摆摆排场还可以,弄马车队运煤矿,估计自己也会被常千里给打死。

骡子也不错,不过从载货量与成本来看,骆驼明显更占优势。而且山西、陕西等地的骆驼较多,一些百姓家没有毛驴的,也会找骆驼代步。

常家是有骆驼队的,总数量超出八百头,但其中一

半以上都处在大同等地,剩下的三百余又分散在其他州县,就太原府而言,常百业手中的骆驼只有二十头。

这个数量根本无法支撑起煤矿运输的使命。

“分出伙计收购骆驼,但不宜动作过大,以免骆驼价格走高。”

常百业清楚物以稀为贵的道理,若是常家动作很大,且不说会导致周围骆驼涨价,需要花费更多的钱钞,还可能会引起其他晋商的注意。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