士子风流

第七百二十一章:橄榄枝

张孚敬道:“老夫说的是实话。新政如火如荼,老夫在南京,不会看不到,也不可能听不到。直浙百姓,皆因徐部堂而有今日,人人对徐部堂敬若神明。为何?无非是新政措施得当,士绅百姓。得到了甜头而已,固然新政有诸多诟病之处。可是有此一利,就足以瑕不掩瑜了。”

这句话很中肯,很有水平,张孚敬倒是很容易进入角色,成了内阁学士,仿佛连说话,都带着几分大局观。

徐谦喝了口茶,道:“大人如此肯定,让下官汗颜。”

张孚敬压压手:“这是实话嘛,别人务虚,老夫不同,老夫要务实,务实才能政令通达,才能施以仁政,否则单凭邸报里几句虚话,有个什么用?不过老夫有一事不解,上一年,松江的棉布产量不过九十七万匹,今年许多商贾看松江的棉布畅销,纷纷投银子进去开办工坊,原有工坊的商贾也纷纷扩产,今年的产量,只怕要高达三百多万匹了,我大明穷国之力,从前也未必有如此产量,现在据说还是颇为畅销,可是今年,似乎又有人大肆的扩产,招募的工匠和学徒也是越来越多,甚至有人,直接去安徽、山东等地募集人手,可是老夫想问,明年若是产量更高,这些棉布,最后卖给谁去?”

徐谦微微一愕,突然觉得这个张大人竟是个知根知底的人,此人厉害啊,一眼就看出了新政的最大弊病。

新政说穿了,就是生产,生产是在需求的带动下不断扩大的,当需求旺盛之时,商贾们看有利可图,自然疯狂的扩张,可是一旦扩张到了极限,假若生产力已经达到了上千万匹,甚至数千万匹呢?这时候,需求就已经不足以支持这么多的扩张了,最后就成了竞争,也就是各个工坊之间,通过竞争,甚至微利的降价,迫使对方破产。

可是一个最大的问题就出现了,之前扩充产能,你招募了这么多人手,现在需求满足,这些人怎么办?他们或许从前是种地为生,而后被招募到了工坊和城市,可是他们还愿意回到乡下去吗?乡下并没有他们的土地,更无他们的立锥之地,一群人在城市中失业,无所事事,聚在一起,就要出事。

这其实说穿了,就是经济危机,具有大明特色的经济危机,只不过因为新政初开,虽然工坊都在疯狂扩张,可是从无到有,这段时间本就是黄金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