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国倾城之摄政王福晋

第五十三节 翁后决定

对帐内众臣们各自表的意见,多尔衮只是一直听着否。他心中不禁暗叹:这么多能征善战的大将们,在战略眼光上怎么还不及一个女子?说实话,各位将领臣子们的意见倒也并无太大的纰漏,甚至可以说是较为妥当谨慎的应对措施,然而现在看来,却明显跟不上局势的突然变化,说来说去,仍然和先前在盛京时的策划差不多。不过这也难怪,毕竟大家很难相信吴三桂这封书信的诚意,仍然对其谨慎提防,所以才万万不敢更改起初的行军计划。

他沉思良久,忽然脑海中冒出一个新的计划,并且渐渐成形:方才妻子的意见和自己甚为符合,眼下最好不过的选择就是逼迫吴三桂彻底投降,献出山海关。倘若仍然按照吴三桂给他规定好的路线,绕道蒙古,出西协,经蓟州抄李自成后路的话,无疑是吃力不讨好的办法。而反过来,假如自己突然改变行军路线,直接走山海关一线,那么无疑就是使吴三桂处于两面夹击的恶劣环境中。到时候吴三桂再不投降可就是覆灭在即,又哪里有喘息的功夫来继续和大清谈条件?

尽管这个办法已经生成,然而多尔衮却没有直接说出来。毕竟如此举动甚是冒险,倘若吴三桂最终没有投降大清,反而归顺李自成,那么自己不但无功而返,而且极容易受挫于雄关之下,甚至连原来可以得到的一点利益也随之成为镜花水月。这个责任恐怕就要他多尔衮一个人承担了。

多尔衮转脸向洪承畴,问道:“亨九,你方才已经了解过眼下山海关那边地局势了,对于吴三桂的这封借兵信,你怎么看?我军该采取如何措施,以应对新的变化?”

“臣以为,吴三桂并非明朝的忠臣,只是借忠于明朝之名对我朝讨价还价罢了。如摄政王在此时处置得当。使吴三桂献出山海关。投降我朝。就不用耗费过多唇舌了。”

多尔衮心中先是一愣,然后又禁不住暗暗赞许:这洪承畴的意见居然和熙贞方才所言如此相似,着实有异曲同工之妙。只不过在这个时候就如此肯定地做出吴三桂定然可以投降的判断,未免大胆了些,即使自己赞同,也难以服众。

果不其然,在座的二十多位重臣和将领们闻言之后。顿时议论纷纷。这时候阿济格开口问道:“洪大人,照你的意思,那吴三桂果真这么容易就可以投降?要知道此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