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好丈夫

第四百六十七章:大不孝

是朝廷的邸报是不敢放过一丝一毫的蛛丝马迹

邸报的出现早在汉朝便出现,当时西汉实行郡县制,在全国分成若干个郡,郡下再分若干个县各郡在京城长安都设有驻京办事处,这个住处叫做“邸”,派有常驻代表他们的任务就是要在皇帝和各郡首长之间做联络工作,定期把皇帝的谕旨、诏书、臣僚奏议等官方文书以及宫廷大事等有关政治情报,写在竹简上或绢帛上,然后由信使骑着快马,通过驿道传送到各郡长官手里

可是到了宋时,渐渐出现了专门抄录邸报以售卖的牟利商人官员们为求省事,都乐于花些钱去购买大概后来由于花钱即能购到,无须再派人去抄录,反而轻松省事了

只是到了大明朝,朝廷的风气又紧张起来,太祖在的时候,曾严厉的下旨,不许任何商贾抄录邸报兜售,倒是消停过一阵子,可是到了文皇帝时期,这种事儿又渐渐流行起来,一般情况之下,朝廷都会将朝野发生的事张贴在宫门附近,让人传抄,随后再送去各个衙门,一般情况下,里头的内容,也多是些政事以及朝廷的任免,自然还少不了皇上近颁布的旨意、诏书

说白了,这就是官员之间的报纸,里头的内容也只有读书人才能看明白,就算能看明白,也未必能看透这字里行间的各种深意,说穿了,这就是朝廷的导向,看得懂的人,就能从这一份份看上去枯燥无味的文字看出宫里和内阁的方向,也好让下级的官员随时顺应这个朝廷

只是今rì送到南昌来的一份邸报却是十分不同,朱觐钧看了之后,脸sè很是复杂,尤其是那一篇关于审问上高王的文章,是让朱觐钧,颇有几分老脸不知往哪里搁的感觉

那一句誓言,几乎是打他朱觐钧的脸问题是全天下的人都未必知道,上高王是不是当真参与了行刺的事,可是朱觐钧却知道,朱宸濠确实是参与了

既然参与,那么朱宸濠发的这个誓言就有点儿大逆不道了,纵是朱觐钧对朱宸濠有偏爱,此时也很是不悦,虽说这是迫不得已,可是毕竟誓言这东西还是很紧要的,自家的儿子,居然为了脱身,做这种蠢事,实在是丢脸

朱觐钧的眼眸中,掠过了一丝愠怒,偏偏又一点儿脾气都没有,若是朱宸濠现在在他面前,只怕朱觐钧早已一耳刮子扇过去了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