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的那些事儿

1435-1436

十二岁。

[1436]

经过几十年的风风雨雨秀才、落魄秀才教师、优秀教师、举人、军事观察员目睹战争的破坏、聆听无奈的哀嚎、体会无助的痛苦孙承宗最终确定了自己的道路。

他决定放弃稳定舒适的生活他决定以身许国。

于是在几十年半吊子生活之后考场老将孙承宗打算认真&1t;imgsrnetages/"/>考一次。

这一认真就有点过了。

放榜的那天孙承宗得知了自己的考试名次——第二全国第二。

换句话说他是榜眼。

按照明朝规定榜眼必定是庶吉士必定是翰林于是在上岗培训后孙承宗进入翰林院成为了一名正七品编修。

之前讲过明代朝廷是讲出身的除个别特例外要想进入内阁必须是翰林出身否则即使你工作再努力能力再突出也是白搭。这是一个公认的潜规则。

但请特别注意要入内阁必须是翰林是翰林却未必能入内阁。

毕竟翰林院里不只一个人什么学士、侍读学士、侍讲、修撰、检讨多了去了内阁才几个人还得排队等前面的人死一个才能上一个实在不易。

孙承宗就是排队等的人之一他的运气不好等了足足十年都没结果。

第十一年机会来了。

万历四十二年(1614)孙承宗调任詹事府谕德。

这是一个小官却有着远大的前程因为它的主要职责是给太子讲课。

从此孙承宗成为了太子朱常洛的老师在前方等待着他的是无比光明的未来。

光明了一个月。

万历四十八年(162o)即位仅一个月的明光宗朱常洛去世。

但对于孙承宗而言这没有什么影响因为他已经找到了一个新的学生——朱由校。

教完了爹再教儿子(bsp;天启皇帝朱由校这辈子没读过什么书就好做个木工所以除木匠师傅外他对其它老师极不感冒。

孙承宗是唯一的例外。

由于孙老师长期从事儿童(私塾)教育对于木头型愚笨型、死不用功型的小孩一向都有点办法所以几堂课教下来皇帝陛下立即喜欢上了孙老师他从没有叫过孙承宗的名字而代以一个固定的称谓:34;吾师。

这个称呼皇帝陛下叫了整整七年直到去世为止。

他始终保持对孙老师的信任无论何人以何种方式挑拨、中伤都无济于事。

我说的这个34;何人是指魏忠贤。!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