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浪

第九卷 投石问路 第六章 先海后陆(第三更)

作战行动。

当时德国正在设计h级战列舰,也就是“俾斯麦”级的后继舰。

按照德国海军地规划,“俾斯麦”级只是德国重振海军军备中的一种过渡型战舰。h级才是德国海军用来挑战英国海军,打破英国海上封锁,夺取北海与北大西洋制海权的主力舰。

早在两年前,德国海军就完成了h级39年型的设计工作,只是其性能并没有比“俾斯麦”提高多少,而且当时德国没有能力建造这种大型战舰,所以设计被彻底推翻。随后德国的舰船工程师又推出了40年型,现在则展到了41年型。

只是,不管是39年型,40年型,还是正在设计的41年型,都存在着很大的问题。

这也是德国急不可耐的希望帝国提供帮助的主要原因。以德国的技术水平,很难在同等排水量的前提下,设计出比帝国海军“皇帝”级更强大的快战列舰。如果放开排水量,不但建造成本增加,建造周期延长,还将严重挤压德国原本就非常有限的战略资源,从而对6军,以及海军其他战舰的展造成负面影响。

按照萧鼎昆的承诺,七十四年一月份,帝国海军就向德国提供了全面帮助。

当时,帝国海军提供的不是“皇帝”级战列舰的设计图纸,而是江南造船厂在“皇帝”级乙型战列舰上做出改进,最终因为“省”级战列舰的设计工作顺利完成而被帝国海军放弃的“皇帝”级丙型战列舰的设计图纸。

相对而言,“皇帝”级丙型战列舰比“皇帝”级乙型战列舰有所提高,但并不明显。

除此之外,帝国还向德国提供了六十七年型四百毫米舰炮与配套弹药的制造技术,并且帮助德国建立了两条弹药生产线。

只是在最终确定建造的时候,土耳其用资源“入伙”。

考虑到德国本土港口在英国海军的封锁之下,大型战舰很难突破英国海军的拦截,所以最终将建造地点选择在了土耳其的伊斯坦布尔。为此,德国与帝国将分头帮助土耳其在伊斯坦布尔建造两座船厂,其中一座为德国建造四艘快战列舰,另外一座出了为土耳其建造四艘战列舰之外,还将负责为帝国海军第四舰队的战舰提供维修服务。

可以说,最终的结果是皆大欢喜。

德国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