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浪

第九卷 投石问路 第五章 技术转让(第二更)

影响。

比如,采用不同地尺寸单位时,生产装甲的钢铁厂必须得调整生产线,从而导致对原有设备进行改进,甚至更换生产设备。

还好,德国与帝国采用地都是公制标准。

设计观念的差别带来的影响更大。

比如在设计“沙恩霍斯特”级战列巡洋舰的时候,帝国海军就提议德国引进四百毫米,或三百五十毫米舰炮,采用三座双联装炮塔,或在降低一些度指标的情况下采用四座双联装炮塔的布局方式,可是德国海军坚决强调度与火力密度,而且舍不得花大价钱引进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四百毫米舰炮,结果只能在排水量不比“果敢”号小多少的“沙恩霍斯特”级战列巡洋舰上安装十一英寸口径的舰炮。到最后,德国海军还不得不费时费力的对其进行改进,重新采用了十五英寸舰炮。

在设计“俾斯麦”级的时候也遇到了同样的问题。

可以说,任何一支海军都要根据其实际情况,以及主要作战目的来设计自身的战舰,不可能照搬其他海军的经验。

比如说,帝国海军一直推行全球存在与全球部署的战略,因此要重点确保战列舰的生存能力,并且大力展物美价廉的轻巡洋舰。相反,日本海军则强调重点对付,关键战役的观点,强调战列舰的火力与度,并且将重巡洋舰当作了次级主力舰。

毫无疑问,德国海军与帝国海军的性质完全不一样。

德国海军的主要任务就是突破英国海军的封锁,前出到北大西洋,掐断英国的海上生命线,为德国在欧洲大6上获得胜利奠定基础。因此,德国海军的基本战略是“破交与摄制”,属于“小海军”范畴,与帝国海军推行的“全球存在”,即“大海军”战略有着本质是的区别。

如此一来,帝国海军的战舰不一定能够满足德国海军的需要。

比如,帝国海军可以为了夺取全球霸权,一口气建造十二艘同一级别的战列舰,可德国海军受到本土资源,本国工业生产力,以及总体战略的限制,别说十二艘,连建造二艘都感到吃力。要知道,建造一艘快战列舰花费的钢铁,足以武装一个步兵师,或一个装甲旅。而一艘战列舰执行一次战斗任务所消耗的物资,足以满足一个步兵团,或一个装甲营执行一次大规模战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