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居一品

第六六一章 帝喾

节省兵饷。徐阶以近年边饷侵冒多端,特令各抚、按官正己率属、严革积弊。违者听部、科参治。

像这样积极的建言还有很多。也大都得到了内阁的强力支持,得以化为政令执行下去;这些对国家有益的举措,很快收到了成效;到年底时,国库收入增长了四成,南方的形势日趋稳定,江淅一带的工商业兴盛展,各地的民乱冲突也平息大半,混乱已久的大明朝,竟出现那么几丝中兴的气息。

徐阁老可以松口气了,他当上前辅后的第一份答卷还算合格,可以向皇帝、百官和天下人交代了。

之所以说合格,而不是优秀,因为还有北方的边患愈加猖撅俺答和他的儿子们,从大明绵长的北方国境频频入侵,烧杀抢掠,最远曾经突入到河南一代,最严重曾经突破到宣府以南,令京师告急,皇帝震怒。趁机把徐阁老骂了个狗血喷头。

徐阶知道皇帝是借机作,但更知道北方的边患,已经到了非解决不行的地步。其实他早将其提上了议事日程,先小范围的咨询富有学识和军事经验的大臣,尤其是杨博、许纶更一干老将,希望能找到解决之道。但这些大臣的态度都十分悲观,杨博说:“时势诚颓败矣,兵不素练,将未得人,馈饷屡乏。即无可持之资。当事之臣,自任其责。防守边疆,令不得患,虽犯不的利。此即御戎之策矣

已经致仕在家的许纶,在给徐阶的回信中写道:“口今虏患日甚,然武备积弛,见籍止十四万余,而操练不过五六万,支粮则有,调遣则无。比敌骑深入,战守俱称无军!但边臣戮力防御为守之计,令不能深入,即为得策毛若欲驱扫远遁,恐力非昔比也。与杨博几乎持同样观点,就是全力防守,能把蒙古人挡住,就是很大的成就了。

当然,两位加起来在兵部任职一个甲子的大员,也提出了中肯的建议一切勿好高鹜远,踏踏实实练兵整备,只要能把自身的问题解决好。挡住蒙古人的进攻就不成问题。

尽管说得委婉,徐阶还是听出了他们的言外之意,显然上至兵部、下至地方边镇将帅,都存在着严重的问题。他乃生性谨慎之人,信奉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绝不会像当年曾铣夏言般好高鹜远,自身问旭且泛解决,就想展开规模宏大的“复套,战争,劳永盅们古人的威胁。那在徐阶看来,实在是不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