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1629

第四百零五章:糜烂

来。

这事传出后,萧亦的名声反倒是更加迅速传扬开来,有些在仕途不得意的学子听闻,由此对萧亦刮目相看,一改先前萧亦乃是粗俗武夫的看法,认为其是真性情,纷纷到大同镇来一探究竟。

也正是从昨日开始,第一批不被朝廷接纳的文人士子怀着忐忑的心情来到大同,在镇城各个茶馆与客栈落脚。

现在的永安军已经可以说是不声不响的控制了整个大同镇,一路而来,这些文人士子见到的都是风风火火的改革现象。

各地的城池在大兴修缮,残破的校场与军营被检修,许久未曾听到的官兵操练声再次环绕城池,不断有衣甲整齐的官兵(振威营)来往巡卫,一丝不苟的模样使得百姓们互相称道。

原来的墩卫在不断被拆除,节省下来的原料被拿来建造萧亦发明的新式墩卫,这些墩卫拔地而起,一旦建造完成,时刻都有振威营的军士值守轮防。

百姓们在重新入籍入册后都得到了真正属于自己的土地,也分到了租借的种籽、耕牛与农具,在振威营军士的帮协与护卫下,满怀欣喜的开始了全新的生活。

这种种政策下,大同镇各地的军民百姓对萧亦,对整个永安军都充满了敬畏与感恩。

更是时常有百姓自发带着甘甜的井水,带着饼子找到正在墩卫上值守的振威营将士,这种现象放在那些文人士子眼中,简直是不可置信。

两个月不到,整个大同镇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有百姓亲切的将萧亦发明的墩卫称作“永安墩”,将自己的新家安置在永安墩旁边。

谁又能想到,时长日久的,这些墩卫周围居然慢慢形成了一些新的村落。

不过这些士子到了镇城后并没有急着到处找萧亦毛遂自荐,对于武夫的往常印象使得他们不得不甚重行事,多是不紧不慢的在镇城住下,仔细分析萧亦与永安军的举动,是否值得他们投奔。

......

这一天的中午,永安军例行大会召开,三五成群的将领从各自府内或是军营中走出,来到萧亦的府邸。

这个时候,萧亦的府邸已经不是总兵府了,牌匾上的字不知何时已经换成了金光闪闪的六个大字,是为“征西前将军府”。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