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汉列侯

第285章 宫廷闹剧

头的生意坚决不碰。

“这年头生意难做,做什么都不赚钱!”

商人们纷纷抱怨着生意不如前几年好做,他们还记得后元二年以前,每件铁器能卖出现在两倍的价格还不愁销路,各地商人拥挤到自家的作坊谈生意,那真是有多少卖多少。供不应求。

卓王孙对此有不同看法:“我反而认为这很好,至少证明我们汉家在不断发展,过去稀缺的铁器迅速普及,更多的人从中获得利益。农民耕作土地的面积从过去的人均四十亩暴涨到八十亩,用更少的人工耕作更多的土地,我们回有更多的人口去做工。去经商,去当兵。这不是好事吗?”

关东商人被驳的哑口无言,闷闷的坐在车里苦思冥想。

道理似乎很正确。但是从工匠的利益出发,似乎是工匠们的收入变的更少,商人的利润也在变少,得益的则是与自己毫无关系的农民,商人会根本不在乎农民的利益,或者他们即使在乎也只是为了赚取农民的钱财。

心里这么想,嘴里可不敢这么说。

商人都是有市籍的贱民,农民可是地地道道的一等公民,种田光荣,耕战光荣,南北军骄傲,军功爵伟大的思想渗入骨髓,又岂是一群叨叨赚钱不赚钱的商人可以置噱的,只要全民皆兵的耕战制度不变,商人的话语权就几乎为零,这一点也恰恰是商人们孜孜以求的,很多关东商人不惜血本支持儒生也恰恰是为自己的利益摇旗呐喊。

商人在汉家社会没有地位,起因恰恰是士农工商的四民制度,这套制度又恰恰和儒家没有半文钱的关系,黄老学派的两套经典着重讲四民制度,这个套制度的本意就是要划分四个群体确保耕战制度,这两部经典其中一部就是《管子》,另一部是前淮南王刘安所著的《鸿烈》又名《淮南子》。

《管子》是黄老学派的核心思想之一,在黄老新学里更是地位最高的学术经典,《管子》曾说道:“士农工商四民者,国之石(柱石)民也。”

另一部《鸿烈》则提道:“是以人不兼官,官不兼事,士农工商,乡别州异,是故农与农言力,士与士言行,工与工言巧,商与商言数。”

两大经典里提到“士”并不是科举考试选出来的那群手无缚鸡之力的书生,而是军功爵选拔以及举孝廉、贤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