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雄

第1570章身故

出无赖相,舔着一张老脸来他面前讨上一餐饭食,言谈之际,也是有趣的紧,但在大事之上,却又能为他出谋划策,不落人后

想到这些李破不由暗叹,以后可能不会再有这样的人出现在自己面前了,封伦之殁,无异于痛失干城埃

也许是年纪大了,李破罕见的有些悲伤,由此也可见封德彝在他心目中的分量,几乎已不下于陈孝意,温彦博等晋阳旧人。

如此一来,封德彝的身后之名也就有了定论。

李破令中书,礼部,以及秘书监官员商议,为封德彝论身后之功,加赏以及治丧诸事。

一位宰相暴病而殁,对于朝堂来说肯定不是一件好事,很容易引发一系列的混乱,甚至是朝争。

要是一位权臣殁了,说不定还要迎接一波清洗,或者是叛乱什么的。

这些都是正常情况,只是封德彝不太一样,虽然殁在了任上,可在唐初这样一个环境之下,上面开国之君在位,本人家中人丁寥寥,又无多少亲朋好友,更没有大肆结纳党羽,也就没引起那么大的波澜。

皇帝的意思很明确,封伦于国有功,是开国功臣之一,要议功,不要去挑错,加的谥号也得是美谥。

为了表达自己的态度,当即辍朝三日,还亲自出宫到封府,向封德彝的家人表示慰问,可谓是把姿态摆的明明白白。

臣下们于是心领神会,很快便把一应文书摆在了皇帝案上。

按照程序,先得是由封德彝的子孙表述封德彝之功绩,甚或是人生中的一些污点,但大致上就是表功,除非万不得已,子孙是不会往父亲或是祖父身上泼脏水的。

只是封德彝是一脉单传,还是晚年得子,封言道如今也才十岁,肯定不能承担重任。

于是这个环节便由中书舍人杨师道代笔而成。

交到中书之后,又由中书侍郎岑文本润色一番,由秘书大监温大临,著作郎虞世南,中书令萧禹,礼部尚书李纲等人商议而成。

由此,其中只是略略说了说封德彝在前朝时的为官经历,详述的却只有唐初六载之功绩,结论自然是于国有功,不愧先贤,当为世之名臣。

即便如此,李破还是封还三次才定下来,朝野内外的臣下们眼见皇帝的这种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