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雄

第1158章风潮

等到士子们渐渐分成了两派,他们还没有意识到危险所在,反而从中推波助澜,想让年轻人们尽量展露才华,要的其实就是巩固长安书院在文人中间的地位而已,丝毫也没有顾及会不会影响到将要到来的京试。

直到局势愈演愈烈,他们根本无法控制的时候,这才感觉要糟,求助于朝中。

岑文本和孙伏伽本来没当回事,不过当他们到来之时,论战已涉及到选才之制这种关乎于年轻人们命运的话题。

场面那可就厉害了……

比如说北人士子大多默认前隋时创立科举选才之制,但江南的士子可不这么认为,他们觉得南齐时,便有课考之说,那才是科举的源头。

而且梁陈两朝都有所延续,你们北人骄傲个什么?明显那是咱们有所创新,你们只知道拾人牙慧,却还一副得意洋洋的模样,观之实在令人生厌。

话题接着又偏了一些,有那江南才子指出,前隋立下科举,还不是为了对付以关西世阀为首的北方世族?

然后还愤愤的加上一句,前隋时科举不像样子,咱们江南有识之士都不带去参加的,选出来的那些什么秀才进士,到了咱们南边,谁会多瞅他们一眼?学识估计连咱家的书童都不如。

要说前半段还有些根据,不能说胡言乱语的话,那么后半段就属于大放厥词的范畴了。

孙伏伽,房玄龄,许敬宗,杜氏兄弟等人都是前隋选才的产物,他们大多出身庶族,真正位于九品之内的人极少,而且确实多为北方人。

可以说前隋开科取士弄的极其拉胯,可选出来的那些人都很有才能。

其中一大部分湮灭在了隋末乱世当中,可活下来的人各个都很了得,也正是隋末乱世,给予了他们极为难得的机会,如今位列朝堂之上的很有那么几位。

年轻人激切之下说话不过脑子,一下就把这些人给带了进来,只要有那么一位两位跟他较真,他这一辈子也就毁了。

而出格之处不止这些,江南士子对科举的态度也渐渐流露了出来,他们自己其实没什么固定的观点,可他们家中长辈不看好科举的却是大有人在。

于是他们论辩之时引经据典,把察觉制也拿了出来做比,渐渐的有人说出的观点就极端了起来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