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1从芯开始

第116章 要看多远?

入了正题。

不出苏远山所料,郑振川这次是来和苏远山商量今后光刻机项目到底该怎么走的。而且这周伯光这三人也正是此次验收的专家组成员。

看着这人员配置,苏远山算是明白了为什么前世里,在没有远芯帮忙之下,成光所搞出来的光刻机也能通过验收了——专家组三个领导,其中两个都是中科院的“亲戚”,怎么可能验收不过?

“我们四个过来主要还是想听听远芯对国内光刻机发展的看法。”郑振川笑着道:“毕竟你们远芯是国内半导体行业的领头羊,秦博士,你们的CPU据说已经远销西方了?”

秦为民笑了笑:“远销算不上,我们走的是设计路线,最近只是签了两个西方单子。”

“那也算国产CPU之星了。”

“郑叔,您可太抬举我们了。”苏远山笑道:“我们只是胆子大了一点,步子快了一点,同时眼睛也没盯着脚下,往远处看了一点罢了。”

苏远山的谦虚让四位大佬同时一笑,但很快便意识到苏远山不是随口一说。

前面两句早已传遍神州大地的话可不是苏远山的原创,后面那一句,才是他的重点。

这次验收小组的组长、谢开云副所长目光灼灼地望向苏远山:“小苏,那就光刻机来说要看多远?”

“虽然目前市场面主流的激光光源已经是I线UV(紫外激光),但根据我们所知,光源部分早就进入DUV(深紫外)领域,就要突破248nm的KrF,甚至已经开始研究193nm波长的ArF了。”

苏远山十指交叠,无声地笑了笑:“最起码,我们需要进入紫外光领域才行。”

“i线的UV配合高精度的工作台,是可以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满足存储器和低端芯片的需求的。而这些需求,也将会是长期的。”

重生了这么久,苏远山当然能够更透特地了解到半导体行业为何会成为这样。

曾经在十几年前,王守武在全国自然科学学科会议说过这样一段话:

——全国所有半导体生产工厂,其一年生产的集成电路总量,只等于霓国一个2000人企业一个月产量的十分之一。

这种让人几近窒息的差距所带来的恐惧,导

章节目录